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首页 > 区域、战略、政策环评

政策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典型案例(7)把脉固废管理政策

发布日期:2024-06-06

导读

为探索政策生态环境影响分析评估方法、技术路径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环境保护参与综合决策的作用。自2021年起,生态环境部在全国组织开展了首批重大经济、技术政策生态环境影响分析试点。现根据试点成果提炼形成典型案例,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指引和借鉴。

 

案例7 

海南省禁塑政策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一、案例背景

2020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发改环资〔2020〕80号),提出到2020年率先在部分地区和领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2020年2月,海南省颁布了国内首部地方性禁塑法规《海南经济特区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规定》(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44号)。随后,海南省进一步编制了禁塑名录、地方标准、可降解塑料产业发展规划等文件,将“禁塑”作为海南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三大标志性工程之一。2021年7月,在生态环境部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组织下,海南省选取“禁塑”政策开展政策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二、亮点做法

一是评估和比较禁塑政策实施后可降解塑料替代传统塑料的减污降碳效应。对比可降解塑料聚乳酸(PLA)、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AT)与其他多种不可降解塑料,发现生产环节PLA化石能源消耗较小,但可吸入颗粒物排放量较大,综合环境影响略优于传统塑料;PBAT的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强度高于传统塑料,综合环境影响大于传统塑料(图1)。在末端处理环节,卫生填埋时可降解塑料的气候变化影响显著优于传统塑料,焚烧时则可降解塑料与传统塑料的综合环境影响基本接近。从全生命周期看,当末端处理方式为焚烧和卫生填埋时,PLA在减污降碳方面具有明显优势,PBAT与传统塑料相比则并无优势。

 

1 生产环节可降解塑料与传统塑料环境影响加权综合对比

二是从减污降碳角度出发提出“禁塑”政策优化建议。研究发现,一是受技术限制,当前市场主流的可降解塑料并不能在自然环境中快速降解,也会碎裂成微塑料,进而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二是末端生物处理方式与现行焚烧方式相比能够大幅降低可降解塑料的污染物和碳排放,然而目前可降解塑料的末端收集和生物处理体系尚不成熟,垃圾分类中没有可降解塑料分类。基于以上结论,试点提出应加强面向泄漏场景的可降解材料关键技术研发,支持开展降解机理、生态影响和安全评估前沿性研究,加快配套末端收集和处理设施建设,推动相关标准体系修订等政策建议。

三、工作成效

一是在技术路径上,探索了针对“环境友好型”政策的生态环境影响分析模式,从全生命周期比较分析了可降解塑料和传统塑料的环境影响。基于影响分析,从提升禁塑政策环境正效应角度出发,识别了现有配套政策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提高政策效能的对策建议。

二是从海南实践看全国,提出关于禁塑政策的普遍性建议。目前已有河南、安徽、山西、山东、青海等多个省市推动禁塑地方立法,明确支持可降解塑料替代传统塑料,并提出了塑料污染治理途径。本次试点基于海南经验,提出了《稳妥推进‘禁替’政策有效治理塑料污染》的政策建议,上报生态环境部并获部领导批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