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首页 > 首页内容 > 首页轮播图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5年科学技术年会—环评专委会“优化环评体系建设 服务高质量发展”分会场研讨会圆满召开

发布日期:2025-07-22

2025年7月19日,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影响评价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环评专委会)和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以下简称评估中心)牵头承办的“优化环评体系建设 服务高质量发展”分会场研讨会在江苏省南京市成功召开。会议由环评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汪键,评估中心副总工程师、环评专委会秘书长隆重共同主持,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第九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环评专委会主任委员谭民强,以及来自政府部门、科研院所、高校和环评单位的专家、学者、环评从业人员等60余名代表参加会议。

此次研讨会邀请了8位专家学者围绕环评引领高质量发展、环评制度创新与实践、智能技术赋能环评,以及气候适应性评价、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热点难点展开深入研讨。国家能源集团首席科学家、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朱法华,系统梳理了环评发展现状与面临的挑战,提出了高质量环评应强化对策措施、实现区域性减污降碳等建议。江苏省生态环境评估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庄新文,重点介绍了江苏省在大语言模型辅助环评决策方面的创新实践,展示了智能化技术赋能环评的工作成效。评估中心首席专家、研究员耿海清,系统梳理了我国政策环评的发展历程,深入分析了当前面临的主要困难,并提出了夯实政策环评法规基础、健全理论方法等建议。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巍,“工程-生态-社会”多维框架出发,创新性提出了水电工程气候适应性评价的技术模式。江苏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股份公司董事长、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吴海锁,系统介绍了江苏省环评改革的进展和成效,并对下一步深化改革提出了思路及举措。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哈密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挂职)戴蓉,分享了哈密市在戈壁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中的制度创新,阐述了主要做法及实践成效。评估中心副研究员、博士张乾,详细阐述了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的核心内容、技术方法与创新实践,提出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是未来评价需要关注的重点。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博士马云峰,介绍了基于“Deepseek + VR”技术的环境影响评价教学仿真系统,为传统环评教学手段创新开辟了新路径。

本次研讨会聚焦环评体系优化创新、交流地方环评改革经验、研讨智能技术赋能环评等议题,为“十五五”时期环评制度创新发展出谋划策,会议成果将有力推动环评服务高质量发展,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专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