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首页 > 区域、战略、政策环评

环评怎么做?专家来解读(3)

发布日期:2022-09-02

导读环境影响评价是生态环境源头预防制度体系的重要一环,历经多年探索与实践,园区、矿产、能源、水利、交通、石化、冶金等领域,优布局、调结构、控规模、顺时序、强措施,对于推动相关规划的优化调整以及建设项目的高水平准入发挥了重要作用,累积了大量经验和优秀案例。值此《环境影响评价法》颁布20周年和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成立30周年之际,中心推出本专栏,筛选并定期发布典型案例与专家解读,供有关管理及技术人员参考和借鉴,共同提升环境影响评价的质量和效力

案例三:某港口作业区规划环评水动力环境影响评价

一、规划区位特点

该港口作业区为规划新建作业区,采用半环抱式港池布置形式,作业区采取码头平台与防波堤结合的建设方式,规划岸线长约2.5千米,布置万吨级以上生产性泊位8个,综合通过能力2350万吨/年。规划海域属于海湾港口发展和污染防治生态功能区,周边分布有重要自然岸线及沙源保护海域生态保护红线区等环境敏感保护目标,海域生态环境较敏感。

二、重要生态环境制约因素识别

规划岸线周边分布的自然岸线、沙滩资源,是区域重要的生态、景观资源准确评价港口开发带来的水动力条件变化,及其由此产生对区域自然岸线、水环境及水体交换能力的不利影响,并提出针对性的保护要求和措施,是本规划环评的重要任务和评价重点。

三、评价思路及主要内容

本环评充分考虑规划环抱式港池布局方案的生态环境影响特点,超常规的采取了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相结合的手段,较为精确的定量预测了规划方案实施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提出了控制填海面积、优化陆域布局、增设过水通道等对策措施。

(一)物理模型的构建

规划环评在采取常规波浪、潮流泥沙数学模型的基础上,有针对性构建了波流耦合动床整体物理模型进行动床和水环境试验,可以实现海洋动力的三维运动相似及细部精确定量研究,与现实自然物理现象更为接近。本模型重点分析规划作业区建设对生态保护红线区、水体交换能力的影响。本规划方案的物理模型见图1。

 

 

1规划方案波流动床整体物理模型

数学模型适用于大范围宏观动力场预测,具有速度快、成本低、范围大的优点,但对局部细部问题解析能力有限,主要是平面二维定量。物理模型试验通过精确复演、验证原型观测数据后,可以预测出更加准确细致的二维和三维流态,有助于对局部进行精确定量研究,也可以检验其它研究手段定性、定量结果的准确性。图2和图3较直观反映了规划方案附近涨落潮流态数学模型及物理模型研究成果差异。

 

2 工程区附近涨落潮流态数模研究成果

 

3 工程区附近涨落潮流态物模研究(黑白照片)

 

(二)对水体交换能力的影响

本规划环评预测,规划环抱式港池布局方案中防波堤采用实堤结构,规划实施后与岸线结合处会形成海域局部死角,在港区北侧局部位置将会形成污染物聚集的现象,导致区域局部水质恶化。

规划环评经数模、物模的多方案比选后,提出了在北侧防波堤设置450米过水通道的优化措施。在此优化方案下,港池内部水体可通过港池东北部通道与外部水体进行交换,提升了水体交换能力,周边海域90%交换期从27小时减小为5.5小时,对海洋水环境的影响明显减小。同时,减少直接占用海域面积约3.5公顷,底栖生物损失量减少约4.59吨,初步估算将减少海洋生态损失约46.85万元/年。

(三)对海域生态保护红线区的影响

评价进一步结合海洋水动力条件变化,分析了规划实施后对位于本作业区西侧重要自然岸线及沙源保护海域生态保护红线区内沙质冲淤变化影响。预测结果表明,距离作业区最近的生态保护红线区平均淤积厚度小于0.1米/年(见图4),考虑到周边海域底质以砂质为主,规划实施不会造成沙滩蚀退,对自然岸线的生态及景观功能影响不大。

 

4   规划方案实施后对海域生态红线区泥沙冲淤影响

 

报告书提出了取消靠近港池北侧根部围填海区域3.5公顷优化港池后方陆域布局北侧防波堤约设置450米的过水通道并优化其结构形式等建议。规划方案采纳上述优化调整建议后缓解了对海域水动力条件及海洋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四、专家点评

该港口作业区规划环评具有如下显著特点:

一是规划港口开发的生态环境问题识别全面。在充分调查规划区周边的重要自然岸线及沙源保护海域生态保护红线区等环境敏感区基础上,针对规划环抱式港池布局方案生态环境影响特征,准确识别了海洋水动力条件变化导致的海域水体交换、沙质岸线冲淤等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二是结合规划特点,超常规的采用了数学+物理模型预测手段,定量评价了规划实施的环境影响程度和范围,结论更加精准可信。

三是基于多方案比选的定量评价结果,提出了有针对性、可操作的规划优化完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