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党风廉政 » 团工青妇

评估中心“读好书˖荐好书”学习活动(2020年好书推荐第11期)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0-11-20

推荐书目:《棘心

    者:  苏雪林 

推 荐 人:冶金评估部  马婧

推荐理由:《棘心》中苏雪林的自传体长篇小说。主要讲述一个生在中国政局蜕变、受过《五四》潮影响、最后皈依了天主教的女性知识青年的故事。作品展现了一位受新思想熏沐的知识女性,在法国三年的留学生活,书中许多方面写的就是作者青年时代的经历。它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家庭、社会、国家及国际各方面动荡变化的状况,更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于婚姻、家庭以及社会的思考。

读书心得/书评:书名《棘心》出自诗经的“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作者寓意十分明了,海外游子心目中的祖国就像是赋予自己成长的母亲,小说将女主人公杜醒秋对祖国的眷眷之系念,对慈母拳拳之情思,两种浓烈真挚的感情交融在一起。小说一方面表达了对母亲的恋恋不舍与皈依罗马教。以母亲访京结束南归为开始,女主角醒秋为了与母亲的分离一整夜都无法安睡,陷入了一场又一场回忆中。而向来坚强、情绪内敛的母亲亦在火车即将开动前,当着众人痛哭流涕。整部小说中多次提到了这次分离,作者说它像是一种预兆,预示着未来醒秋与母亲的长期分离,以及母亲漫长地等待。正值豆蔻年华的醒秋并不像其他同学那样沉醉于爱情当中,用她自己的话说,一是因为已由家庭定婚,二是成长于旧式家庭的她从未想过自由恋爱。童心未泯的她反而觉得在母亲身边承欢膝下才是最快乐的事。所以她爱粘着母亲,有说不完的悄悄话,热衷于带母亲游历北京,甚至得意洋洋地介绍母亲给自己的同学认识,因为这才是醒秋最值得炫耀的事。

赴法留学后,醒秋在异国他乡经历了很多波折。她接触到了新思想和新文化的熏陶,亦感受到了孤苦伶仃的漂泊;接到了哥哥生病暴毙和家乡遭匪,以及母亲身体每况愈下的噩耗;为了自己的未婚夫拒绝他人热情洋溢地追求,后来却发现自己的未婚夫如木头一般不解风情;自己身染重疾,幸而因为修女们的悉心照料得以恢复,从此对宗教的看法大为改观。人总是在无依无靠的时候最思念母亲,所以对那个能像慈母般包容、接纳、照料自己的人,总会产生难以割舍的眷恋和依赖。而这,说到底还是在寄托对母亲的思念之情。醒秋在身边修女们的一言一行中看到了如母亲般的无私奉献和付出,所以她把对母亲的依恋倾注在了这些人身上。

另一方面体现与母亲的抗争和妥协。醒秋在无比思念母亲的同时,亦与母亲做着许多抗争。亲情是一层幸福的枷锁,每个人的独立和自主都要通过超越和解开这层枷锁而完成。不然,一辈子只能负重前行。醒秋想要追求学业,又怕母亲不同意,因此选择了不告而别。在赴法留学后,更是因为自己的婚事与母亲发生了剧烈的冲突。通过书信往来,醒秋发现自己的未婚夫生性古板、机械,与自己的想象差异较大。醒秋常常要在书信的回复中没话找话,原本写情书这件最甜蜜的事反而成了一项痛苦的任务。尤其是在醒秋邀请其来法团聚时,两次生硬地拒绝,并且直截了当地声明自己不爱旅行,让一腔热情的醒秋两次受挫,感受到了严冬般的寒冷。加之醒秋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学业,因此回信提出退婚的想法,并且故意拖延回国的时间,她甚至想用皈依罗马教为理由试图和婚姻划清界限。而此时家里却展开了软磨硬泡式的狂轰滥炸,先是讲道理、摆事实,女儿早已定下的婚事如果解除,将是一件有碍家族门面的污点,切不可为之;然后再是苦情戏,母亲如何身体不好,怎样以泪洗面,整日期盼着女儿的归来。最终,醒秋迫于巨大的压力,回国、完婚。小说的结尾并没有交代后来的结局。现实中,苏雪林最终还是与丈夫离婚了。中国传统式的母亲总是为了孩子牺牲自己的一切,同时又依靠着这样的牺牲来钳制孩子的自由意志。她们诚然是为了孩子好,可是却用自己的一片好心将孩子推到了不幸的彼岸。

小说中,醒秋的母亲就是旧思想的象征和代表。她把旧式的婚约、家族的门面置于孩子的幸福之上,只有孩子履行了婚约才算是正确之道。这是那个旧时代烙下的思想桎梏,比子女的反抗无果更可悲的,恰是母亲骨子里认为的理所应当。

最后体现想要摆脱,却又摆脱不了的旧思想。同小说中的醒秋一样,苏雪林终于放弃了反抗,回归了旧婚姻的约定,可是却与幸福越来越远。苏雪林与丈夫离婚后,再也没有走进新的婚姻,而是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对屈赋的研究中。其实,她曾经对婚姻的抗争不过是表达对丈夫过于冷淡的不满,而非评判旧式婚约的不合理。当婚姻破裂,摆脱了曾经的不情愿之后,自己该如何追求幸福,苏雪林却是全然不知方向在哪里。她在晚年回忆自己的恋爱经历时曾说过“我是只蝴蝶,恋爱应该是我全部的生命,偏偏我在这个上面仅余一页空白”。因为她和丈夫之间不是恋爱,而是责任。苏雪林半生反鲁,可她在离婚后的经历却恰恰如同鲁迅所说的出走之后的娜拉,当时只是拼命地要出走,可是过后该怎么向前,却是两眼一抹黑。最终,不是堕落就是回来。苏雪林没有堕落,她最终回来了,回到了旧思想中。我猜,苏雪林的脑海里一定存有离婚即算定论的认命,甚至可能从未考虑过再婚。因为她从一开始就认定了自由恋爱与自己无缘,宁可转移注意力,亦不愿在感情上有新的尝试。所以,可怕的其实并不是子女对父母的反抗;而是当没有了强制的约束,孩子反而不知所措。

精彩书摘:

一夜,醒秋睡不着,便下床打开窗子,向外眺望。那夜的景色,真教她永远难于忘却。

天粘在四周山峰上似一张剪圆的暗云蓝纸,没有月光,但星光分外明朗,更有许多流萤,飘忽来去,像山的精灵们乘着炬火跳舞,满山熠熠烁烁,碎光流动。夜已三更,空间非常寂静,也没有一丝风,而耳中却听见四山幽籁、萧萧、瑟瑟、寥寥、飕飕,如万箔春蚕之食叶,如风水相激越,如落叶相擦磨。泉声忽高忽低,忽缓忽急,做弄琤琮曲调,与夏夜虫声,齐鸣竞奏。这些声响都像是有生命和感情似的,白昼潜伏着,一到夜间便像被什么神秘的金刚钻解放了它们的灵魂,在黑暗中一齐活动起来了。

醒秋的心和耳也似乎得了什么神通,凡世间不能和不易听见的声音,她此时居然能够听见。她仿佛听见松梢露珠的下坠,清风和树叶温柔的亲吻,飞虫振翅的薨薨之声。繁星的絮语,草木的萌芽,宇宙大灵的叹息。

她坐在窗前,整个身心,沉浸在空灵凄清的感受里,一直到天明。

“明天母亲就要回南去了!”醒秋心里这样想念着,不觉涌起无限恋别的情绪。她的母亲一生没有到过北京,这次为醒秋的三弟完婚,才特别和父亲来到京里。婚事完毕以后。本想在北京好好逍遥一下,因为母亲半生生命都已消磨于大家庭家务的忙碌中间,难得有几时清闲岁月让她享受的。但她在北京还未住上一个月,祖母却于南方的故乡不住寄信催他回去,说家务没有人照管,她自己又上了年纪,不能操劳的了。母亲对于祖母一向是绝对服从,丰了严符之后,只好和此生必不能再来的北京作别,铁定了南归之计。

“明天母亲就要回南去了!”醒秋心里仍然想念这句话。一个月的光阴,过得比箭还快,才迎来了母亲来,又要送母亲回去。这些日子的愉快,好似一个朦胧的梦。离别的悲哀弥漫在她心头,但只是散散漫漫,昏昏晕晕的描不出明确的轮廓,因为她和母亲的分离,原不止一次,若说这一回特别悲伤,那也未必。

火车还有二十分钟才开,但母亲并不答言,她默默的坐在那里,像被什么忧愁侵袭着。忽然间,她眼中闪烁着晶莹的泪光了,这泪涨开,成为豆大的颗粒,由颊边一滴一滴坠在怀里,她已经无声的饮泣了。

醒秋突然间也感到了离别的痛苦了,这个痛苦自从前两天起便已酝酿在胸中,本是模糊的一团,看不出个所以,现在才变成了显明的具体感觉。她的心为这痛苦所牵掣,起了痉挛,眼泪也不知不觉的流了出来。